检察风采
生态日里话“吃水”
时间:2023-12-15 作者: 新闻来源:
【字号:大 | 中 | 小】
水应该说饮,或喝,然而屯溪人都习惯叫吃,屯溪人所说的吃水,不仅指喝水,还包括使用水的各种场景,如烹饪、浇花、种菜等等。这充分体现了吴方言对古代汉语言文字的沿袭和传承。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和屯溪老街分不开的,家就住在红旗路(现称横街)7号,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除了柴火,其它的都是在这条街上购买的,我学骑自行车也是在这条街上。清楚地记得,上世纪七十年代,屯溪人家家户户都是下河挑水吃的,但这挑水的时机很有讲究:河水经过一夜的流淌是干净的,要抢在上游人家下河洗刷之前去挑。这挑水不仅是体力活,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儿。没体力没技术的,就挑着一担水桶带上个水瓢,蹲在岸边一瓢一瓢地往水桶里舀水;体力好的,可以拿着水桶下河盛水拎上岸来;体力好又有技术的则直接担着两只空水桶走向河流中间,一手摁着一只水桶,腰杆稍一弯立马挺起,稳稳当当的一担水就挑回家了;当然也有两个人抬着一桶水回家的。我就是这挑水大军中的一员,十几岁就开始为家里“勇挑重担”,父母特意为我准备了一担小水桶,先是半桶半担地学着、挑着,到后来也能够学着别人的样子,可以直接站在河里,一手摁着一只水桶直接盛满一担水,那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自信和自豪。不知何时出现了水车卖水,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没有劳力人家吃水的后顾之忧。一架人力板车上面载着一只大大的椭圆形木制水箱,水箱后端开有一个出水孔,安装了一截软管便于放水,一分钱一担水,帮你挑进家,倒到水缸里,甚是方便的。但我们家是舍不得这一分钱的,还是由我清晨天麻麻亮时下河去挑。再后来,出现了自来水供水站,阀门一拧,白花花的水儿就直接从水管里流淌出来,更方便了。记得我在家附近两个供水站都买过水,一个是在老街照壁一带设的背东朝西的供水站,另一个是在老衡与三马路交叉口西南角背西朝东的供水站。一分钱一担水,即方便又卫生,时常出现排队买水的情景。那时的人也很精明,如果你体力弱,只能挑半担水,供水站则会用一个水筹找零,这正应了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——会过日子”这句歇后语…… 直到1979年,我们家搬家离开了横街,住进了父母单位分配的公房,才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,告别了挑水吃的日子。【图片来源于安徽网,侵删】
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经过三轮试点,十余年探索,今年升格成为国家首个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,屯溪许多住宅小区也都在进行雨污分离升级改造,这无不都是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。对于从事检察工作四十年,刚刚从公益诉讼检察岗位退下来的我来说,有着许多感慨和冀望:愿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不断呈现,不断刷新。
--黄山市检察机关门户网站群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