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说我们的新时代》——这是今年《新闻联播》曾推出的一档新栏目。大江南北、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,不同的人群在镜头前纷纷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有人说,比以前种地享福了,以前是人工插秧,现在都是机械插秧……有人说,以前山秃了,现在山绿了……有人说,我们在天空有自己的空间站了,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、自己的力量,做到了……
我心中的新时代呢?沉思许久,却不知道用怎样的词汇来诉说,直到我与一首歌的相遇。
《如愿》——这是电影《我和我的父辈》的主题曲。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,我被其动听的旋律深深打动,仿佛在巍峨耸翠的群峰之上,有人向着一江春水诉说,美妙的情绪流淌进人的心底。再听时,又被它情意绵长的歌词久久打动,仿佛翻开一封厚厚的家书,最深沉的情感在笔墨之间渲染开来。
不停回味这首歌时,我才明白这首歌唱出的是答案,是心声。这歌声、这旋律,穿越父辈曾经战斗过的热土,回应着父辈未完的理想,吟唱着“山河无恙、烟火寻常”的新生活,礼赞着数代人努力奔跑、创造不凡、皆如所愿的新时代。
如愿——或许是我心底对新时代最美好、最简短有力的表达。
岁月安好,烟火寻常
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,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。
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,时代的进步,像温暖的阳光散射在每一个中国人每天的生活里,改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,平凡且生动。
一、新时代里父亲的新“食”代
像我父亲这一代人对于吃是最不讲究的。父亲说,别看现在变化天翻地覆,但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够吃饱饭,吃得饱才有力气,有了力气才有希望。以致于父亲每次教育我时,往往都是先从吃的角度开篇——“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,长大后你想吃什么喝什么,到哪找口饭吃?”
遥望穷苦年代的余晖,父亲的愿望显得朴素而现实。爷爷从未尽到过一家之主的责任,穷苦的藤蔓就贪婪地缠绕在奶奶羸弱的身躯上。推开门,4个子女嗷嗷待哺,吃不饱反倒成了家常便饭。给大伯相亲的那一年,外村的媒人站在家门口再也不往里走了,往裤腿上擦掉从土墙上摸下来的黄泥灰,说:“要是都是你们这样的,连我都要没饭吃”。
17岁那年,一个人、一把工具刀,父亲就跟着师傅闯荡东北。那时候当学徒工还没有钱,父亲哪里有钱吃饭,吃饭就撒点盐在白米饭里,加点水,再用筷子搅拌搅拌,咀嚼咀嚼就往肚子里咽。实在吃不下,就再打个酱油汤,倒也是色香味俱全。
或许在年轻的父亲眼里,吃是一件完全没有味道的事情。沈阳、哈尔滨、海南、广州……从外地回来过年,父亲裹挟着风雪踏进家门,带回一背包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,却好像从未带回过让小时候我们嘴馋的美食,更别提听他讲讲当地的风味。
埋头苦干,这才是父亲的正餐。工作上忙起来,常常没有白天黑夜,也就没有早餐、午餐、晚餐之分了。等忙完了发现全身都是泥浆石灰,正经吃饭倒显得是件麻烦的事情。是吃得饱才有希望?父亲用行动告诉我,是实干才有希望。
是啊,像父亲这样的人,他们在生活的苦里跌过泡过,精神上就越发能轻易捕捉到生活的甜。反倒是他们的胃愈发迟钝,生活的辛酸苦辣变得没有味道了。
零几年,父亲带我和姐姐到他打工的城市。父亲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来到一家快餐店。我依然记得,当父亲把买的两份鸡肉卷摆在我们面前时,我和姐姐受不了那股奇怪味道时的表情。父亲见我们都不吃,拿起来就咬了一口,然后皱着眉跟它对视了一眼,一脸的疑惑。我问父亲是什么味道,父亲说,还行,没有你妈烧的鸡腿好吃。后来,我才知道那家店叫肯德基。
这几年一些变化逐渐在父亲的身上生长。常年的劳动压弯了他的腰,世间风尘打磨了他的脾气,当我和姐姐已经能够独立自主时,他不用再没日没夜的干活打拼,他逐渐慢下脚步,像初出茅庐的猫一样怯怯地、敏锐地感受时代的不一样。这几年,父亲自己瞎鼓捣着玩微信、玩支付宝、玩视频,倒真让他摸索出来了。今年他试着从几百里外的城市坐顺风车回了家,又自己坐了趟高铁走。后来父亲打电话跟我炫耀这事,那神情像极了当年我向他报告好成绩一样。
当然,最大的变化还是在父亲的饮食上。以前父亲吃惯了蔬菜,吃蔬菜的样子比吃肉还香,现在也要在菜盘子捡几块肉里放在自己的碗里,他说这叫均衡饮食。以前他每餐吃得很饱,现在母亲往父亲碗里添饭时,父亲就用手盖住碗,连喊“够了、够了、够了”,生怕母亲给他碗里加一勺又一勺,压得实实的。当然,父亲吃的花样也开始增多,以前对米饭是相看两不厌,偶尔吃次面条。现在,父亲会试着跟上年轻人的脚步,尝试吃些火锅、烧烤,偶尔他也会主动提及要到饭店里去吃一次,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事。现在,父亲也开始关注三餐营养摄入的问题。
当然,他现在也开始传播他的理念。自从学会了手机里的收藏、分享功能后,父亲再也不用担心他记不住那些健康饮食六大习惯、四个注意什么的了。时常他也会微信推送一些作品给我,附上一段语音,让我和妻子学习学习。
2021年的一个夜晚,父亲跟我视频,他拿着体检报告单,疑惑地问我,儿子,你帮我看看,现在我吃得这么健康、规律,怎么这次体检还查出脂肪肝来了,这辈子还是第一次。帮我看看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,是不是饮食上还要在注意点什么。
没想到,父亲现在还有这样的幸福烦恼。
二、新时代母亲的医疗便捷之路
作为全家唯一的厨子,母亲原来对吃也是不讲究的。这些年,在父亲不厌其烦地引导下,也更加注重吃的健康、吃的营养。我管我父亲的这种做法叫“源头治理”。
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晚上能够睡得踏实安稳。因为多年前家人的一场事故,加上常年透支的体力劳动,让母亲留下了严重的睡眠问题。
这些年来,父亲陪着母亲在各地的医院奔波,情况渐渐好转。等我工作之后,这项任务就交到我的手中。几年前,我陪母亲去某地看病的时候,某地还没有通高铁。我和母亲就得凌晨1点从床上爬起来,赶到火车站坐绿皮车。车轮在冰冷的铁轨上头晕脑胀地划着圆,我感觉整个夜晚都像身处蒙太奇当中。天还未亮我们就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取号,在同样冰冷的长椅上枯坐。等看完病拿完药,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,生怕晚一点只能赶傍晚的火车。
没多久,当地也通了高铁,母亲和我当天往返两趟都不成问题。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说,这十年,我们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、高速公路网。后来我一查,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,“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”已然实现。我跟母亲说,现在去哪都不怕了,在中国,天南海北咱们都能到。
我这样说,母亲其实很介怀。每次看完病,她总说,下次你不用来了,流程我都学会了,下次我自己可以来。我完全能理解母亲的想法。出生在一穷二白的年代,自力更生倒像是我们的父辈与生俱来的品质。他们凭着不服输的狠劲、不畏难的韧劲、不怕苦的干劲,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,的确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今天。在外人看来,母亲始终展现出的是一个好女儿、好妻子、好妈妈的角色。透过她不知疲倦的劳作以及神采飞扬的言语,你永远不会知道她是一个深受睡眠困扰的母亲。她不愿意麻烦别人,即便是这个人是她儿子。
但我母亲说这话也是有底气的。我们说的新四大发明——高铁、网购、支付宝、共享单车。母亲小学文化水平,除了共享单车没体验过之外,她都能实现自己操作。同时,这几年的奔波,也让她看到了医疗水平、医疗服务飞速的发展,新科技得来的便捷服务通过“适老化”的改造后,对母亲这样年长的人越来越“友好”。况且,几乎每到一个医院,都有引导员、志愿者的帮助,像我母亲这一辈“不懂就问”的性格,完全可以畅通无阻。
但是,我总是不放心。
后来,母亲的情况逐渐稳定。再后来,母亲在镇里卫生院的帮助下办了慢性病证。母亲欣喜地跟我说,现在医疗政策好,像她这种情况,大部分费用都可以报销,几乎花不了什么钱。
但麻烦的事也随之而来。报销需要每年把发票带到本地有关部门,还需要准备一些证明材料。我没时间回去,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跑,凭着耐性把事情办完了。
去年,再去医院看病的时候,我看到医院展板上宣传新政策。我告诉母亲,像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实时报销了,在这个医院里我们就能办完所有程序。母亲听完,眼睛一亮,抖着手上的单子,调高嗓门对我说,太方便了,以后你真的不用来了。
我笑着跟母亲说,老妈,你还缺个司机,这地方不好打车,你还不会用网约车。
砥砺前行,山河无恙
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,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,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,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,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。
平安建设,久久为功。山河无恙,是有人负重前行。守护在我们的身边,正是许许多多像姐夫、妻子这样的普通政法干警。
三、新时代里不着家姐夫的温暖守护
我的姐姐在这些年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坚韧和顽强。她一边要牵头处理单位部门里庞杂的业务工作,一边马不停蹄回到家,在公公、婆婆的帮衬下,当好养育我的外甥女、小外甥的“舵手”。
爸爸不在家——现在已经是我听到小外甥跟我说的最多关于他爸爸的话。加班、值班,已经是作为公安干警的姐夫的生活常态。这几年,姐夫物理上离家的距离是越来越远,从大一点的镇到更偏一点的乡镇,从近一点的所到更远一点的所。偶尔,还被抽调到县里搞专案,有时是一整个月一整个月地不回来。
因为家住的不远,我和妻子常去姐姐家陪陪两个小朋友。看到他们毫无顾忌、活蹦乱跳地在客厅里嬉戏打闹,很难察觉到这个家庭里父亲的缺位。小朋友跟我玩得兴起时,欢呼雀跃不知所以,脱口而出“爸爸,爸爸,你快来看”,发现爸爸不在,失落的情绪从眼神里一闪而过、迅即不见。有时候他们玩游戏耍赖,会激动地冲着我喊,“爸爸,爸爸”。当他们意识到喊错的时候,会下意识地说一声:“不是,是舅舅”。是啊,不是爸爸。
妻子的工作与公安联络多。回家的路上,妻子跟我说,像姐夫这样的派出所干警,平时任务多,案件杂,发生急难险重问题时还要第一时间顶上去。每次来检察院送案子的年轻公安小伙,基本上都对下班、周末没啥概念。
长期在岗不在家,严父也变慈父。姐夫在他有限的在家时间里,带着外甥女打羽毛球、跑步、下围棋,带着小外甥搭积木、踢足球、背唐诗,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沐浴在父爱的阳光里,向上向善生长。有时候姐夫很晚赶回来,孩子都睡下了。等他天未亮出门,孩子们却还没醒过来。但孩子们一醒过来就开始为父爱尖叫,因为他们的爸爸已经把上次视频里答应送给他们的礼物放在了床头。
现在,小外甥对于警察这个职业有了天然的亲切感。姐夫给他买了一堆的类似警车、手枪的玩具。小外甥把它们一一摆在玻璃柜里,时常检阅。当然,高兴地时候,他也会给大家来一段擒敌拳表演,累得把“舅舅”两个字拆开了说。姐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新时代的种子。
这两年,连我也很少见到姐夫。有一次,我在网上看到了他们所在村派出所的消息。大致内容是说接到群众报告,在山里发现一名疑似走失的老人。当地民警迅速会同乡镇干部进入山里开展搜救工作。炎炎夏日,一群人在山里转了整整一天,最后安全把老人送进医院。信息里配的照片只有民警的背影。我把消息发给我姐看,我姐先是发了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,然后发了句话给我——是他,估计又要黑了。
姐姐从来没有表达过急切想姐夫能够回归家庭的愿望。只是希望姐夫能够注意办案安全,一路来往平安,只是希望两个孩子无忧无虑、欢乐成长。对于姐姐来说,平安是愿望。对于姐夫来说,平安是守护。
四、新时代妻子坚如磐石的检察梦
我的妻子跟我说,从进入检察机关的那天起,她就打定主意,目标就是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女检察官。
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……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,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。”妻子欣喜地向我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她关注的一段话。
“当女检察官是不是很威风?”我接着问。
“这跟威风有关系?”妻子批驳我。“你不懂,你应该再系统地学习一下法律。威严,你知道么?法律是会让人心生敬畏的。”妻子神情严肃地跟我说。
妻子确实把对法律的敬畏落实到检察工作中。从事案件管理工作,要求细致、耐心,加班加点也是常事,还要对各业务部门繁杂的数据质量组织核查,妻子都尽其所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做优。作为检察官助理,落实好检察官交办的各项任务,做好调查取证、接待来访、案卷整理等工作。检察工作要求真实、严谨,遇到难以确认的情况,妻子会主动去核查去分析。虽然工作有时忙,但在这过程中哪怕多学到一丁点法律知识,妻子也会乐此不疲。
我往往成为她的第一个普法对象。骑车下班时,她刚坐在车后座就要跟我抽丝剥茧,今天她录入了什么案例,又有哪个案件宣判了,这其中有怎样的法律关系,又涉及到那些法律知识。说起复杂点的案件,她会滔滔不绝。我听得头晕脑胀,有时候我会打断她以终止这个话题:“今天没时间做饭了,也想想今晚吃啥吧。”等到了饭桌旁,她又继续上课,给我讲未讲完的案例。
她常常暗自羡慕检察官所展现出的一切。他们身着检察正装,正气凛然,在庄严的法庭上慷慨陈词;他们伏案阅卷、提审,不错捕一个犯罪嫌疑人、不漏捕一个犯罪嫌疑人;他们深入追赃挽损最前沿,竭尽全力地挽回受害者的损失……他们尽己所能,用其所学,守护着内心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。她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她又常常为能力不足而暗自担忧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“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”。新时代的十年,检察改革紧锣密鼓,以自我革命的魄力实现了重塑性变革。改革后,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,不仅意味着检察官手中的权力变大了,还代表着检察官所肩负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。妻子全程参与这项改革,既受震撼,也倍感压力。况且,当前疑难复杂案件增多,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高发,对于办案人的专业能力、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她常常站在检察官的角度看待问题、思考问题,以至于思考会让她变得紧张。她会问我,“你说如果我当上检察官,能处理好这些复杂案件么?”“如果发出的检察建议不能有效落实,怎么办?”“万一我办案质效太低,怎么办?”
我没办法回答她,只能一次次地鼓励她,一切都会迎刃而解,只要你始终一步步地坚定向前走。
心中的念,惟有奋斗才能如愿
我常常想起父亲说的话: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不知道好多少万倍。这是我们的父辈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感受,是他们心中最深沉的表达。
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新时代也是奋斗出来的。有像先烈那样不怕牺牲的前赴后继,有像父亲、母亲这样普通群众的默默耕耘,有像姐夫、妻子这样的执着守护……小努力与大努力一同奔赴,小梦想与大梦想携手汇聚,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,无数搏击浪潮的中国人,共同书写一部震撼世界的壮烈史诗,共同铸造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新时代的成果惠及全民。父亲有了幸福的烦恼,母亲不再为病疾奔波,姐夫守护一方平安,姐姐当好后盾,妻子有梦可追……就像歌的主题《如愿》,父辈得偿所愿,人人皆能如愿。
现在,我们又有新的愿望要实现,又走上了新的赶考之路——从现在起,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现在,我们有了新的目标、新的航向、新的征途。我的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姐姐以及姐夫也许对未来会有新的期许。
现代化的征途上,我的父亲或许会想拥有一辆新能源的智能汽车?我的母亲或许会想在医疗飞速发展的某一天根治她的睡眠问题?我的妻子或许会如她所愿成为了一名检察官,她所思虑的那些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?信息化智能化是否已经引领了新一轮的检察革命?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以及社会治理效能现代化的未来,姐夫既办好案,又能在家站好岗?而我的外甥女、小外甥长大之后,他们身处现代化之中,又是怎样一番景象?
正如《我和我的父辈》所展现的,父辈的努力引领我们进入了新时代,我们也终将成为我们的父辈,带着未来的“我们”走进中国式现代化,所有的故事留给下一代去诉说吧。
无需多想。让我们继续葆有对生活的初心、对奋斗的渴望、对时代的勇气,享受每一天,创造每一天。也正如《如愿》这首歌唱的:
愿不枉啊,愿勇往啊
这盛世每一天。